正当国王暗自庆幸时,宰相匆匆来报,带来了一个他最不愿听到的消息:这场战斗的后半段,实际上是由郑忠夫等三位武将指挥的。
国王虽然知道这样做是为了突围,但是三位统帅竟将军队交由武将指挥,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,无论出于何种原因。
国王震怒,立即派人召见尚存的两名副统帅,他要彻底查清事情的真相。
当礼部判书和侍御史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国王面前时,一身血污的他们跪在地上嚎啕大哭,声称愧对国王的器重。
国王骂道:“别嚎了,我问你们,谁让你们把军队交给郑忠夫他们三个武将的?”
礼部判书立刻看了一眼侍御史,欲言又止,似乎不愿说出真相。
侍御史神情黯然,他知道最担心的这一刻还是到了。
在当时,他把军队交给三位武将来统领突围时,就已料想到了这个结果。但他别无选择,因为若不将残余军队交给三位武将率领,只怕无法突出包围圈,会全军覆没,葬身敌手。
然而,这些解释又有何用?国王在乎的是他的圣旨未被执行,尊严未得到维护,因此他无法接受,必须有人为此承担责任。
这个责任侍御史无法推脱,因为是他将军队交给了三位武将。他不得不佩服礼部判书当时的“聪明”,在那样的关头,礼部判书并未挺身而出,而是让他来顶罪。
于是,侍御史匍匐在地,说道:“是臣的错,臣愿以死谢罪,请殿下赐罪。”
国王略作沉吟,本以为礼部判书负责,却没想到是官职低一级的侍御史做出了决定。平时强势的礼部判书,此刻为何甘愿将指挥大权交给低一级的官员?显然,他看到了此事背后可能承担的巨大风险。
而侍御史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,担下了罪责。国王能成为国王,自有其过人之处,至少他对眼前这些人,尤其是文官,看得颇为清楚。识人善任方面,他做得还不错,瞬间便想明白了当时的情况。
他对文官颇为宽容。何况这两位文官是他亲自钦点的,若加以惩罚,岂不意味着他识人不察、用人不当?显然,他不能背这个黑锅。他不背,那逃回来的这两个人也不能背,所以黑锅自然只能由武将来背,总不能让已死的老编修来承担吧。
于是,国王换了一种问法,说道:“你们将指挥权交给郑忠夫他们三个,这是失职,必须严惩。不过,这不是关键,关键是整个军事行动的指挥失策,居然跑进了敌人的包围圈。既然是他们三个指挥的,那就由他们三个承担这个罪责。”
礼部判书长吁一口气,脸上却义愤填膺地说道:“是这三个蠢货,自以为了不起,自以为是行家,瞎指挥才导致如此惨败。”
侍御史心中感到不忍。因为他们之所以陷入包围圈,并非是那三位武将的指挥失误。当时,他们仅仅只是普通士兵,毫无指挥权和话语权,更未曾有人征询过他们的意见。
他们擅自抄袭三位武将的作战计划得以过关,得益于三位武将的助力,即便是这微不足道的功劳,他们也未向对方提及。
既然如此,又为何要让他人背负罪责呢?但他却不敢直言,因为一旦开口,便意味着拂了国王的面子。毕竟,国王此举亦是在帮他摆脱罪责,否则作为将军队交予武将的直接责任人,当时的最高统帅,他将难辞其咎,后果不堪设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