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王问道:“援兵预计还需五天才能抵达,这五天内,敌人是否会发动进攻,我们该如何防守以确保安全,是进是退?两位谈谈你们的看法。”
宰相低头不语,似乎在沉思。
侍御史看了看他,见对方不愿先开口,便主动发言:“那臣就斗胆抛砖引玉,谈谈我的看法。虽然重文轻武是我高丽的国策,军队不宜交予心怀野心的武将,这一点我完全赞同。
但当前形势危急,我们被敌军重重包围,三次大战皆告失利,我一直在思索失利的原因,会不会在指挥上……”
话至此处,他察觉气氛有些不对,因为他一直在观察国王的表情,发现国王已失去笑容,便意识到接下来的话不宜再说。因为他的结论是将军队交由武将指挥,而他的言辞已透露出这一倾向。
见国王脸色不悦,他迅速转变话题,说道:
“当然,我们的失利都是因武将从中作梗,每次失败都有武将在背后搞鬼。因此,我认为下一次作战绝不能再让武将参与,哪怕率领一兵一卒也不行,必须将他们这些害群之马彻底清除出军队,禁止他们再插手军务。
军中各级高级将领也应由文官替换,由文官具体负责指挥作战。”
听到这番话,国王先是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,说道:“你这个主意倒是新奇,我还是第一次听说,不过很有创意,可以考虑。”
在以往,领兵作战究竟是文臣还是武将担任,基本停留在探讨最高指挥官应由武官还是文官来担任的层面。
然而,现在这位侍御史竟然提出,连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应替换为文官,这是国王未曾料到的。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提议有趣且合理,便转头看向宰相,问道:“你觉得这样做如何?”
宰相察觉到国王对这一提议颇为赞赏,深知只要国王喜欢,便是必须坚决支持的,这是基本原则。
因此,他毫不犹豫地双手赞成,说道:“其实我早有此想法,只是侍御史抢先一步提出,我完全赞同。
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失败,正是因为未能彻底贯彻重文轻武的策略。假如我们执行得更坚决,将军队中的高级甚至部分中级军官全部替换为文官,由他们指挥,我相信必能更充分发挥军队的强大战斗力。
文官相较于武官,更为睿智、谨慎,能担当重任,因此陛下无需犹豫,立即让文官取代中高级将领,并由文官负责操练军队。
如此一来,陛下将发现这一更换将为我们的军队带来显著的战斗力提升,陛下亦可高枕无忧。”
这番话点明了关键:为何要重文轻武?不正是为了避免武将割据、拥兵自重吗?文官在这方面的风险则小得多。
于是,国王当即决断,说道:“这可以尝试一下。”他对侍御史指示道:“这件事由你具体负责,将置换名单报给我,我们三人再共同研究,最终敲定此事。”
除了将中高级将领全部替换为文官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的建议?主要是针对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。”
一提及这个现实问题,宰相再次陷入沉默,侍御史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抛砖引玉:
“臣以为,在我大军尚未抵达之前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大宋,借助大宋的军队为我们保驾护航。只要有大宋的军队在,敌人便不敢轻举妄动。”
国王点头,但仍有几分担忧:“然而,大宋的军队在牛峰山仅两千人,再加上赵公子的个人侍卫,总计也不过四千人。加上我们剩余的四千人,总兵力仅八千人,与敌人相比仍差距悬殊。若敌人倾巢而出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
侍御史摇头道:“应不至于此。若敌人有意包围我们,早就出兵了。至今未动,只能说明他们确实不愿与大宋交战。因此,只要大宋和赵公子的军队在,我们便无需过于担忧。”